我对“读书”这件事的理解,停留在求学时的学习与考试中。书,是工具,是手段,是标准答案的藏身之处。我从未真正思考过,它是否能成为一生的伴侣,或是否有能力悄然塑造一个人的内在轮廓。
直到我进入新华书店工作,日复一日与成百上千本书相处,在它们沉默的注视下,在无声的页码之间,我才慢慢意识到:阅读,从不是对知识的占有,而是一次次向内心走去的过程,是在纸与心之间,一场没有旁观者、却满是回响的旅程。
入职新华书店的第一年,我被安排在教材部,每天在课本与目录之间穿梭,本以为这是一段平凡的职场开端,却未曾想到,那些规整叠放的纸页中,藏着比我预想更辽阔的深意与回响。
在教材部的日常中,我穿梭于教材之间,核对书目,分拣课本,重复着流程,看似毫无波澜。但有一次,在整理小学语文书时,我不经意间翻到了那篇熟悉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年少时只觉得它“感人”至深,如今重读,却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深远的力量。鲁迅不再只是课本上的“先生”,而是那个时代用笔抗争、用沉默守望的灵魂。他的锋芒不是张扬,而是温热的信念与悲悯。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重新凝视这些曾被视为“标准答案”的课文。《匆匆》中那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让我第一次明白时光并不等人;《再见了,亲人》里战火下的守望与牺牲,则让我意识到平凡生活背后的沉重与庄严。这些文字,在年少时只是课堂背诵的句子,如今却成了我重新思考生活与自我的引路灯。
那些曾经只是课堂上的课文,如今在我心中悄然生根。书页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面对文字的心境。读书不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次次心灵的叩问。它促使我回望旧时的自己,反省成长的足迹,也悄然开启了一场内在的觉醒。
一年后我调至门市部,从熟悉的课文句读中走出,来到书目繁杂、目不暇接的展架之间。站在如此浩瀚的书海面前,看着文学、社科、心理、哲思并陈于一室,那些在学生时代囫囵吞下的词句,此刻如久别重逢的友人,耐心等待我再次靠近。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逐渐意识到,阅读也需要有方法与策略。我不再执着于从头到尾地通读每一本书,而是学会了“结构性扫读”。我会先翻阅目录、序言、章节标题,迅速判断作者的思路与书籍的核心思想所在。对于一些书籍,我会特别专注于其案例分析部分,因为它们往往浓缩了作者的观点和实际应用;而对于观点密集的章节,我则会停留片刻,思考其中隐含的深层次动机与立场。
这种高效阅读技巧不仅帮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到更多的思想火花,也让我逐渐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阅读时我开始在心中设问,每当某个句子引发我深思,我就会在备忘录中记录下来。这些不仅是对书中知识的理解,更是我个人思考与问题的延展。久而久之,这些记录成了一本只属于我的“读书脚注”。通过这种方式,阅读不再是单纯的吸收,而变成了与文字的对话,成为了我日常思维与分析的工具。
读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是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引与改变。特别是在我开始深入阅读心理学与沟通类书籍时,我意识到书籍不仅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我,也让我在与他人互动时变得更加温和有效。在一次与顾客的沟通中,我遇到了一位情绪激烈的投诉者。那时《非暴力沟通》中一个关键原则浮现在脑海:“表达需求,而非指责。”于是,我尝试换一种方式与顾客对话,不再聚焦于他的过失,而是试图理解并尊重他背后的需求。没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竟让顾客的态度明显缓和,沟通也变得更加理性。这让我真正意识到,阅读赋予我的力量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在生活中落地生根,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每一次的阅读,不仅在拓展我的知识面,更让我学会了在纷扰中保持冷静,在纷繁的情绪中找到理解与共鸣的切入点。阅读所带来的不仅是智慧的增长,更是一种生活中无形的力量,它教我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明。在言语中留白,在判断中保留弹性,在浮躁中保留沉思。
回望这两年,书籍陪我穿越了从懵懂到自觉的过程。教材部让我与旧文重逢,门市部让我直面新知。而真正的改变,往往不是在某一刻骤然发生,而是在许多不被察觉的瞬间悄然积累。读书不会让人立刻变得锋利,但它在纷扰中,悄悄塑造出一种内在的从容。它不是捷径,更像根系——埋得越深,枝叶越能向阳。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3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