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呼和浩特,秋意初染却暖意涌动。2025年8月27日至31日,“阅见北疆·阅读之美”2025北疆书展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五天时间里,这里成了书的海洋、文化的磁场,近7万人次观众在这里与书香相拥,17万册图书带着墨香走进家庭,现场销售1500万元。这场书展是内蒙古以书为媒、擦亮“北疆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阅读派对”,让“书香内蒙古”的画卷在北疆大地之上徐徐铺展。
创新表达:让理论“活”起来,让文化“亮”起来
在“真理之光——党的创新理论出版成果展”展区,市民张先生正戴着VR眼镜“走进”脱贫攻坚现场,屏幕上跳动的文字、耳边响起的讲解,让原本厚重的理论著作变得鲜活可感。这是北疆书展首次引入该展览,没有刻板的说教,而是用声光电多媒体、情景化影像、互动式装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精研读本,变成了可看、可听、可体验的“文化产品”。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北疆文化”主题出版物展区更是成了“网红打卡点”。以“书载同心”为主题的六大篇章里,既有记录北疆儿女守望相助的纪实图书,也有展现北疆风光的摄影画册,更有能扫码阅读的数字出版物——老人捧着线装书细细翻阅,年轻人对着电子屏滑动指尖,不同年龄的读者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北疆记忆”。而《北疆文库》的重磅发布、《爱读家乡 我的内蒙古》新书发布会的热闹场景,更让现场观众真切感受到:北疆文化不是藏在书架里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生活温度。
2025北疆书展还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300余家全国出版单位带着精品图书而来,与内蒙古的文化机构交流合作。当北京的出版社与呼和浩特的书店签下合作协议,当江苏的文创产品被内蒙古读者争相购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源共享的成果,更是北疆文化与全国文化同频共振的活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这里实现了真正的“双向奔赴”。
汇聚精品:名家与读者相遇,书香与热情碰撞
“梁老师,您的《人世间》让我读懂了普通人的坚守!”在名家签售区,读者李女士握着作家梁晓声的手,眼眶微红。这是书展最动人的场景之一。此次书展,30多位像梁晓声这样的知名作家、学者、文化名人,带着作品来到读者身边,200余场文化活动让书展变成了“文学课堂”“思想沙龙”。曹文轩的少儿文学讲座上,孩子们举着笔记本追问“故事里的小船要漂向哪里”;历史学者的专题分享中,老年读者认真记录着北疆历史的细节;新书首发仪式上,作者与编辑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每一场活动都座无虚席,甚至有人站在过道里听完整场。
展区内有图书10万余种、100余万册,覆盖了从主题出版到大众读物、从少儿绘本到学术著作的全领域。喜欢科幻的年轻人在刘慈欣的作品前驻足,备考的学生在教辅区认真挑选资料,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头好”。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社工作人员忙得满头大汗,他笑着说:“来之前真没想到,内蒙古读者的热情这么高!带来这么多套书,没两天就卖光了,现在已经补了三次货。”这样的场景在书展上随处可见,有的出版社临时追补图书,有的工作人员手写推荐卡片,有的读者抱着一摞书排队付款,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墨香与热情的碰撞,让书展变成了一场“永不落幕的阅读狂欢”。
突出特色:全龄阅读有温度,科技赋能新体验
“这个大字本《三国演义》太适合我了!”在全国首个“乐龄乐读•银龄阅读展区”,78岁的王爷爷捧着书笑得格外开心。书展期间,全国老年阅读推进工作委员会成立,为13个老年阅读基地授牌,而这个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展区,更是处处透着贴心,老龄政策理论书、老年生活指南、大字本图书、线装书满满当当。不少老年读者约着伙伴一起来逛,累了就坐在椅子上看书聊天,这里成了他们的“文化养老院”。
而孩子们的“快乐天地”,则在儿童阅读区和VR博物馆里。全国少儿分级阅读研讨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参与,人工智能体验店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围坐在棋盘旁,有的皱着眉头认真思考每一步落子,有的兴奋地与机器人“对弈”,每当走出一步妙棋,或是成功“破解”机器人的战术,都会引来周围小伙伴的阵阵欢呼。更让人惊喜的是,书展还把“最美书店”搬进了会场,原木书架、绿植盆栽、温馨灯光,孩子们坐在小地毯上看书,年轻人在这里拍照打卡,连路过的老人都忍不住感叹:“现在的书店真好看,难怪孩子们爱读书!”
从银发老人到懵懂孩童,从传统阅读到科技体验,书展用“全龄友好”的设计证明:阅读没有年龄界限,只要有合适的空间和内容,每个人都能享受阅读的快乐。
全域联动:惠民服务暖人心,全民共享书香味
“拿着这张惠民购书券,还有政府补贴,200多块钱的书只花100块,超值!”市民赵阿姨举着购书券,向身边的邻居推荐。书展期间,超700万元惠民购书券通过线上线下发放,平时买一本书要50多,现在用券半价就能购买。而北疆书展地铁联名卡的推出,更让市民觉得“有仪式感”——刷着印着书展图案的地铁卡去看书展,成了呼和浩特街头的一道独特风景。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书展,主办方还开通了免费临时接驳专线,连接中蒙博览会与书展主会场,不少来参加博览会的客商顺路逛书展,带着一本内蒙古的图书作为纪念。更贴心的是,书展还与文博场馆、旅游景区、演出活动联动,拿着书展门票去博物馆能享优惠,去景区能免部分门票,这种“文化+旅游”的模式,让市民的周末变得更丰富。上午逛书展,下午去博物馆,晚上看演出,书香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
另外,“1+12”的办展模式,让书香飘满了整个内蒙古。以呼和浩特主会场为核心,全区12个盟市的新华书店同步设立分会场,包头的读者在当地就能买到精品图书,赤峰的孩子能参加分会场的少儿阅读活动,呼伦贝尔的老人能在当地享受购书优惠。这种全域联动的模式,打通了全民参与的“最后一公里”,让北疆儿女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书展的热情。
拓展渠道:全媒体传播造势,书香传遍北疆
“刷到书展的短视频,我马上就带着孩子来了!”市民刘女士说。书展的热度,离不开全媒体传播的助力。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中央媒体推出专题报道,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书展的热闹场景;草原云、奔腾融媒等地方主流媒体全程跟踪,直播签售活动、推送参展指南;抖音、小红书、视频号上,上千条书展视频被网友点赞转发,有人分享“逛展攻略”,有人晒出“战利品”,有人记录与作家相遇的瞬间;官方“北疆书展”账号联合23位本地达人,开启了超5000小时的直播,主播们带着网友“云逛展”,让不能到现场的人也能“身临其境”。有位通辽的读者通过直播买到了心仪的图书,留言说:“虽然没去呼和浩特,但跟着直播逛了书展,太满足了!”
呼和浩特街头的宣传更是“无孔不入”,机场的电子屏、火车站的海报、地铁里的灯箱、公交车身的广告、出租车的LED屏,近1万块屏幕滚动播放书展信息。走在街头,无论是上班族还是游客,都能看到“阅见北疆·阅读之美”的字样,感受到书展的氛围。这种“全域覆盖、全民知晓”的传播,让书香真正走进了城市的每个角落。
当书展的最后一天,还有读者在闭馆前赶来挑选图书;当参展商们带着“下次还来”的约定离开;当市民们在朋友圈分享“书展后遗症——总想看书”,我们知道,2025北疆书展留下的不仅是17万册图书的销量,更是一颗颗被阅读点亮的心。下一步,内蒙古将以这场书展为起点,让阅读从“阶段性”的盛会变成“常态化”的生活,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北疆儿女的生活习惯,让书香将成为北疆大地上最动人的风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