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发展历程

2018-12-16 10:31 来源: 本站 访问量: 39,504 views 字号:

一、内蒙古新华书店的创建

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以下简称集团)的前身内蒙古新华书店,1947年9月1日,创建于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王爷庙(后改为乌兰浩特市),当时称为内蒙书店,是内蒙自治报社的下属机构。资金设备由报社投入,发行业务属东北书店西满分店管理。翌年7月,改称为东北书店内蒙分店,发行业务归东北书店总店直接领导。后又称为东北新华书店内蒙古分店、新华书店内蒙古东部分店。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东北地区已建立了人民政权,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是党领导下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省级建制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书店是在解放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诞生的。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内属原绥远省。194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党在绥远地区的丰镇建立了绥蒙新华书店。1949年9月平津战役后,绥远省获得和平解放,之后绥蒙新华书店进入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改名新华书店归绥分店,此后又改名为新华书店绥远省分店、新华书店蒙绥分店,由新华书店华北总分店领导。

众所周知,此前人民解放军已经有随军书店。东北、华北解放区内蒙古、绥远境内也活跃着受党领导的小型书店,如“大众书店”“前进书店”“东北书店”等,虽然这些书店名称不一、规模不等、隶属关系也不同,但他们都在用革命的思想和新文化宣传人民、教育人民,构建着党的宣传文化阵地。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并入内蒙古自治区。至此,东部区的内蒙古东部分店与西部区的蒙绥分店合并为内蒙古新华书店,隶属关系由新华书店总店管理改为由地方政府管理。合并时内蒙古新华书店系统共有发行网点46处。

这就是内蒙古新华书店的变迁轨迹。也是集团前身的由来。

二、建店之后

建店初期,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解放军部队以及河北、山西和东北老解放区的党政机关。这些同志有的打过仗,有的参加过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革命工作。他们忠于党的事业、吃苦耐劳、有组织领导能力。筹建书店虽然是一项新的工作,但他们用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白手起家,从一点一滴做起,给书店立起了雏形。同时,之前从北京和东北、华北各城市派到内蒙古和绥远地区的一批青年学生也成为书店的骨干力量,他们不怕地域偏僻、条件艰苦,顽强地扎下根来,成为新华书店的首批拓荒者。他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在塞外茫茫的草原上,在地广人稀的穷乡僻壤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文化知识,把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边疆的图书发行事业。

选择书店店址、寻找书籍来源、筹措开办资金等都是当年这些同志们未曾经历过的事情,他们在塞外草原建立书店,人地生疏,有时语言还不通,每到一地都要遇到想象不到的困难和麻烦,要用革命者的毅力战胜疲劳、寒冷饥饿和疾病。时值新政权确立伊始,敌特土匪的残余尚未铲除干净,到新区开辟书店工作的同志有的还需携带武器。

在书源上,幸好有上级新华书店的全力支持,一些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进步书籍如《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左派幼稚病》《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吕梁英雄传》《小二黑结婚》等都能进得到。虽然这些书籍的用纸和印刷质量都很差,但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当时的书店一般也经营文具、纸张。许多旗县书店店面狭小,无办公室、宿舍可言,白天营业卖书,晚间搭铺住宿。

当时的书籍虽然以商品形式销售,但遇上贫苦农牧民拿不出钱时还会以物易书。且流通的货币也不统一,进书时兑换货币要颇费一番周折。图书进货大都需要派人到东北、华北老解放区,有时还要携带解放区通用的粮票。交通不便,图书运输也极为困难,要用去很大的工作量。

1950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画像开始发行,内蒙古各族人民踊跃购买。1951年 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内蒙古地区隆重发行。1952年10月蒙古文版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在内蒙古地区发行。这些重点图书的发行都得到当时内蒙古东部分店和蒙绥分店的高度重视。配合建国初期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重点工作任务如土地改革、镇反肃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新婚姻法推行和扫除文盲等发行了大量相关图书。        

1951年7月之前,新华书店总店颁布的“新华书店进发货试行条例”尚未出台,各店进(退)货、调拨大都无一定章法,“条例”下达后,自治区东西两个分店的进货程序才趋于正规。因地处民族地区,当时内蒙古东西两个分店都十分重视蒙古文图书和中小学课本的发行。如1949年绥东蒙旗办事处在集宁组建的内蒙书店就以发行蒙古文图书为主。

资料记载:自治区东、西两个分店合并前的1947~1953年共发行各类图书3017.9万册,522.7万元。

三、改革开放前的内蒙古新华书店

至改革开放前,内蒙古新华书店作为省级管理店统管盟(地)市级,旗、县(含县级市,下同)级新华书店的财务、业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旗县级新华书店已经得到普及,即已达到一地一店,各店拥有独立的业务、财务机构(或人员),独立面对工商税务,门市部绝大部分都位于当地的中心位置。

在此期间,由盟市店管理旗县店,到取消又恢复有一个反复过程;1958年,又有盟市旗县店人、财、物一律下交地方管理的变更,这种体制上的变更给图书发行事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1963年,盟市旗县店财权、业务权收归新华书店系统管理、人权归地方管理。这次变更重新恢复了新华书店业务、财务的三级管理体制。

在自治区店掌控财权期间,根据全区书店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对基层网点建设给予投入,1956~1957年集中完成了呼伦贝尔盟、锡林郭勒盟、伊克昭盟14个牧业旗县的网点建设。1956年作为向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0周年献礼项目,靠自治区政府出资,在首府呼和浩特中山路建起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新华书店门市部,成为自治区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1969~1979年,自治区东三盟、西三旗划归外省10年,因受“文革”影响,上述地区只增加了1处县级书店网点。

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区新华书店一直十分注重发行队伍的建设。两个分店合并前后,书店对职工的业务培训每年都被列入工作计划。以书店系统内自我培训、专题培训为主要方式,以书店业务、财务知识、流动供应、门市服务为基本内容。其中还特别重视对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职工的培训。1964年,自治区书店创意,经政府批准,开办图书发行学校。1964、1965两年招生近百名,后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1954年自治区店制定了《内蒙古新华书店进发货工作暂行办法》其中对本版、再版、外版图书的订货、备货、报订时间、主分、调剂、查询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嗣后数年间,文化部就图书进发货制度多次颁发规定,自治区各级书店的图书进发货工作日趋规范。然而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这种建立在以计划经济和行政区划基础上的,单一的、封闭的模式使风险和压力都集中在了书店,且图书流转环节多、周期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书店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民族地区的图书发行工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57年文化部通知规定,给包括内蒙古在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货增加三个折扣,用以支持当地图书发行业的发展。

但受极“左”思潮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尤其是“文革”开始后,大批文学艺术、科技读物、哲学、社会科学读物被诬为“毒草”,不许与读者见面,有的被就地销毁。造成自治区新华书店系统各项经营指标严重下滑。首府新华书店大楼还一度变成“派性斗争”的据点。书店自身也出现过20世纪50年代初的 “强迫摊派”,和58年大跃进时的公社书店盲目“上马”,造成图书大量滞销报废和“高指标打擂比武”等现象。但“文化大革命”前,自治区新华书店在职工整体业务素质、网点建设、对基层调查研究和微观制度建设方面还是有长足发展的。

四、改革开放后的内蒙古新华书店

1979年春夏之交,1969年7月被划出的东三盟、西三旗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至今,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全区辖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自然也给新华书店翻开了新的一页。1978年,被禁锢多年的35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恢复发行,海报张贴时,人们就在首府新华书店门外排起了长队。第二天熙熙攘攘的读者堵塞了交通。买到书的读者欢呼雀跃。本来嘛,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啊!这一年,内蒙古新华书店系统结束了30年的经营亏损局面,实现了东、西部两个分店合并后的盈利。

随着发行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集团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锐意进取、攻坚克难,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使整个集团开创了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增收创效、和谐稳定的崭新局面。

1998年集团成功完成了公司制改造,成立了内蒙古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对全区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进行战略性重组,并通过增资扩股,吸收内蒙古爱信达教育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了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提供了体制基础。集团成立后,按照市场导向、重构赢利模式为目标,在全国同行业,首次采用以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实现了股份制改造,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搭建起了集团化经营框架,聘任职业经理人,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集团推动跨区域连锁经营,增强了一般图书销售,降低了运营风险;完成了原内蒙古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业务资源、市场资源的重新整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基础。2013年以来,集团实施“433”发展思路、“421”治理体系和“两分开、一完善”经营管理模式,推行母子公司体制,构建以国有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分级管理,授权经营,权责对等”的管理体系,推进机构改革,贯彻落实“12345”工作总布局,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成立了4家股份制有限公司,改革成果显著,获得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等多项荣誉。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营业务规模稳步增长。全区地方免费教材由集团统一发行,规范了发行市场,实现了免费教材分开结算,大、中专、幼儿园教材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辅发行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七进工程”项目新建实体书店180家,对全区传统新华书店进行了升级改造;政治读物和馆配图书销售取得新进展,蒙文图书和本版图书发行稳中求进。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集团通过转方式、调结构,集团坚持做好主业文章,理性涉足新兴产业,围绕主业同心多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健全教育服务全产业链,成立了大中专事业部和“万卷书”教育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包头市妇联合作成立的第一家新华幼儿园开业。实体书店战略支撑带作用明显增强,多元化经营收入占比达到11%以上,形成了以“图书+”为特征的多元文化消费业态,建成智慧书城,提升了顾客体验度和满意度,新零售发展模式进一步形成。跨行业、跨界发展取得新突破,蒙新及蒙新莱德马业挂牌成立,经营业务从过去的“四大板块”转为“三大板块”“四大产业”多轮驱动,减少了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为全面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党的领导与企业法人治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项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党委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工会组织,完善企业民主管理;争取到了免交企业所得税和财政免收国有资本收益金的优惠政策,稳步推行成员企业财务报账制,逐步实行全集团预算管理,升级完善财务、业务ERP管理系统,建立OA教材教辅货款承付系统,利用资金池管理归集集团的全部资金,规范财务审批制度;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了集团风险管理水平;实行编制管理,控制人员过快增长,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打破了干部身份界限,以岗位管理取代了身份管理,建立和完善了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开展多期不同形式的企业培训,提高了干部职工整体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推进。集团树立了“新华之爱 和以致远”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确立了“立德 敬业 包容 创新”的企业精神,明确了打造和谐集团、效益集团、平安集团的企业愿景。集团工会组织干部到基层调研宣讲,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同时加强自身建设,推进集团各级工会组织成立,利用集团网站平台深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积极开展了全区业务技能大赛、新华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集团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社会效益显著提高。集团贯彻国家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开办了塔鸽塔书店,成立了塔鸽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挥了自治区在蒙古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的阵地和窗口作用,更好地承担起对外文化宣传职责;圆满完成“草原书屋”工程建设工作,获得了总署颁发的“农家书屋特殊贡献奖”和各级政府表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企业和个人共计捐款92万多元,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集团通过“送书下乡”和赠书等活动将蒙文图书送到交通不便的牧区,把“十九大”精神传播到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集团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为出发点,与内蒙古图书馆合作开展了“彩云服务”项目,与呼和浩特图书馆开展鸿雁图书悦读,加强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实现了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引起了中宣部和社会的极大关注,荣获了自治区“全民阅读十件实事”和“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七进工程”项目荣获“优秀创新案例”。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体新华人秉承“新华之爱、和以致远”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倡导“立德,敬业,包容,创新”的企业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崇尚合作、践行开放、恪守信义、戮力同心,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平安效益集团 ,为打造北疆亮丽文化风景线奉献出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

我们坚信,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的未来会更加辉煌灿烂!